生命樂章(481)小暑節氣
生命樂章(481)小暑〈蟋蟀避暑墻角下⇋老鷹乘涼翔天界〉
2017/07/07小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小暑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熱在三伏」三伏天氣在夏至的28天之後「夏至三庚數頭伏」。小暑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蟋蟀離開田野,到庭院墻角下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氣溫太高在清涼高空中活動,人乘時勢必會安然自在,一如蟋蟀避暑墻角下,知以退為進,又如老鷹乘涼翔天界,天行健自強不息,「心不靜」宜生脈散,「暑濕風寒雜感」宜活人敗毒散。「聽訟,子聞韶樂,三日不知肉味!」(12.13)
小暑綠樹濃蔭。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華南低海拔河谷地區,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多連晴高溫天氣,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東旱西澇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小暑前後,南方大部分地區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留意預防,遊山玩水消暑氣,安全無虞最重要。「聽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12.13)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活動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輕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猶如夏夜天空的星月,照亮幽暗的深谷,清涼大眾的身心世界。小暑過後,氣溫高、濕度大「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坐久會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聽訟,始吾於人聽言信行,今吾於人聽言觀行!」(12.13)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因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煩躁不安,胸口悶汗,宜生脈散(黨蔘二錢、麥冬五錢、五味子三錢)煮茶少少量溫熱酌飲,使微微汗出,養心血,安神志。後腦悶熱汗不出,宜活人敗毒散。「聽訟,吾猶人也,聽聞看思考仔細!」(12.13)
「熱在三伏」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此屬於北方壯碩體質族群。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也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此屬於南方嬌弱體質族群。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12.13)
多吃水果增加了水分,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多變化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癥;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並多多揉捏按摩曲池與勞宮,有助消化與排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公平公正!」(12.13)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多多揉捏按摩足三里或太衝,助益消化道作業。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孫思邈「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在沒有食欲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保和丸改善暴飲暴食造成的不適,修補學童與過勞族飲食習慣不良造成的腸胃損傷;,保和丸多餐後服用,養護胃經脈。「聽訟,必也使無訟乎,合情合理,至情至性!」(12.13)
活人敗毒散治暑濕風寒雜感,寒熱交迭發作,表證正盛,裡證又急,腹不和而滯下,內傷水穀釀濕,外受時令風濕,中氣不足又為濕傷,內外俱急,此方是最有效的,用於中長期調理,活人敗毒散多餐前服用,養護膀胱經脈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痢之初起,憎寒壯熱者,非此不可。活人敗毒散在風濕門中,用處甚多,若濕熱或溫熱皆不宜!三伏天是一年氣候最炎熱、人體陽氣旺盛時,三伏是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此時若將特定中藥材(白芥子、細辛、白芷等辛溫藥材)製成藥餅後,敷貼於相關的穴位上(上背部較塌陷的穴位),達到通經活絡、溫陽利氣,袪散內伏寒邪痰濕的效果。改善「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過敏性疾病,每年三伏貼的季節貼滿三次,每次間隔一週,皮膚較易過敏者,不適合使用三伏貼。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12.13)
李家雄2017/07/03/20:00君悅雲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