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樂章(621)《清明時節雨紛紛--賢愚千載知誰是》

生命樂章(621)《清明時節雨紛紛--賢愚千載知誰是》

2018/04/05清明節與新春、端午節、中秋節,是中國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大節日,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的「祭祖四大節」。「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清明節是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4月5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民族掃墓節」。清明節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之前,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或107天,寒食節的後一或兩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至半個月左右。《清明時節雨紛紛(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物候    「桐始華」田鼠化為鴽,牡丹華;鴽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虹始見」虹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清明節,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而寒食、上巳則傳統豐厚,三相結合,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寒食節主要節俗為掃墓、踏青、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掃墓的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為主。掃墓,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親水、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式,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大節日,寒食的習俗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保存於清明節中。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

《清明即事(宋)黃庭堅》「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  寒食節」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流亡國外,一日乏食,饑饉非常,隨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重耳恢復精神,才發現是介之推自割腿肉,感激萬分。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帶著母親悄悄隱居去了。很多人為介之推打抱不平,晉文公醒悟,親自去請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找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燒遍綿山,介之推依然不出,火滅了之後,人們才看見介之推背著老母,已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母子皆亡。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故「足下」成為上級對下級,或者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後來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和寒食節的由來。《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上巳節」」在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漢代以前已經把上巳定為正式節日,但農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一致。魏晉以後,為了方便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漢書 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上巳的活動體現上古敬天遺風,人民藉由潔淨自身,達到袪除天地間污濁之氣和病害。《論語》曾皙說「莫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的這段記載,古風悠悠、樸實祥和,正是上巳活動的最佳寫照。東晉名書法家王羲之,詳敘三月三日臨水宴飲的盛況,「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觴即是杯,一般是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製成,因此可以浮於水面。把酒杯放在曲折迴繞的小水渠中,讓他隨波逐流下,流到誰的面前,則其人需取而飲酒,同時賦詩一首。自魏晉以後,「曲水流觴」便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王羲之上巳修禊,誕生了中國書法名著蘭亭序,為後世留下一幅獨特的文化圖像。《閭門即事(唐)張繼》「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寒食(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上巳節」的主要內容原為祓禊,臨水祓禊與「曲水流觴」在魏晉時期「漢末郭虞者有三女,一以三月上辰,一以上巳,一以上午,三日三女乳時並亡。至今時俗以為大忌,故至是月是日,婦人忌諱不復止家,皆是東流水上就通遠地,祈祓自潔也。」由於這種祓禊活動是在暮春三月舉行,所以也稱之為「春禊」。到了晉以後,三月上巳祓禊的活動逐漸有了變化,人們除了祓禊袪邪,傳達對天地的虔誠敬仰外,文人雅士還開始飲宴賦詩。這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曲水流觴」的活動了。《途中寒食(唐)宋之問》「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  清明節」 的由來,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他返回故鄉時,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連年的戰爭,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劉邦非常的難過,翻遍所有的墓碑,到黃昏,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郊行即事(宋)程顥》「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祭祀是表達我們對先祖懷念、感恩、孝順的方式。對逝者最好的祭祀,就是讓生者活得幸福,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單純是一個掃墓祭祖、寒食賜火的日子,還有非常豐富內容,包括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盪鞦韆 、放風箏、斗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等。《禮記·月令》「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黎族、苗族的「三月三」,也是暮春時節,清明節前後,是人們謝謝祖先、謝謝生活、在野外談情說愛的節日。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掃墓分成,簡單又隆重的「掛紙」又稱「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與很慎重而繁複的「培墓」是把祖墳修飾一下,再向祖先祭拜的活動。「掛紙」與「培墓」都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加以修整,準備一些牲禮、酒、菜、蔬果、糖豆、芋頭、米糕等都是祭品,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最後,雞蛋要剝殼,撒在墓上。《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郭老師黃耆枸杞紅棗茶              材料:黃耆5錢,紅棗  10粒,枸杞2錢。 做法:1、將藥材入濾網中,清水沖淨。      2,鍋中5碗水水,將1的藥材倒如煮,大火滾後轉小火約煮5分中即可,去渣留汁當茶飲。(2018/04/03/08:30李家雄中醫診所直播)

李家雄2018/04/01/20:00

台北美觀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生命樂章(501)王大鈞與魏國珍

生命樂章(676)《 斑蝶與高士佛澤蘭》

生命樂章(490)郭老師~阿桐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