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樂章(606)《郵報密戰---15:17巴黎列車》

生命樂章(606)《郵報密戰---15:17巴黎列車》

《郵報:密戰THE POST》是一部美國電影,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莉茲·漢娜(Liz Hannah)與喬許·辛格編劇,並由湯姆·漢克斯、梅莉·史翠普主演。《郵報:密戰》是由超強團隊陣容所組成,由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Steven Spielberg所執導,由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Tom Hanks所主演,由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Meryl Streep所主演,這樣鐵三角的黃金陣容第一次聯手合作,是一個借古諷今敏感且尖銳的故事,呼應現今媒體圈的醜態及可悲,如此吸引人的極佳賣相,使觀影充滿了期待與憧憬。《郵報:密戰》講述一份牽連四任美國總統的頭版報導,促使《華盛頓郵報》的凱瑟琳·葛蘭姆和編輯班·布萊德利決定報導《五角大樓文件》,進而參與一場記者與政府之間的空前鬥爭的故事。「啟予足!啟予手!啟予者孔子乎!」《論語》(8.3)

【華盛頓郵報】的老闆Kay Graham是美國第一位女性報紙的發行人,而Ben Bradlee是【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當【紐約時報】揭露了一篇政府掩蓋人民真相的機密文件後,Kay Graham和Ben Bradlee正爭論該不該參與其中,到底要持續揭露藏在黑暗深處的原始事實,還是要維持政府決策的保密性呢
《郵報:密戰》是改編自「五角大廈文件」一案,此機密文件為美國國防部對1945年到1967年,美國在越南政治和軍事操作及捲入的評估報告,Daniel Ellsberg原本是五角大廈的員工,擔任國防部長的特別助理,在一次到越南實際考察之後,徹底改變美國對越戰的看法,Daniel當過兵,Daniel看出越戰膠著,決定站出來反對這場沒意義的戰爭。在1971年Daniel決定將越戰的機密文件泄漏給《紐約時報》讓報章媒體公開政府所刻意掩蓋的事實真相《郵報:密戰》的整件事開端其實是【紐約時報】。它先於1971年6月13日的星期天報導了一篇新聞《越南檔案:五角大樓的研究追溯,30年來美國如何越陷越深》(Vietnam Archive: Pentagon Study Traces 3 Decades of Growing U.S. Involvement)但後來因為聯邦法院被告知【紐約時報】禁止刊登任何機密文件後【華盛頓郵報】才透過關係人弄到消息的來源人,跟著一同揭露政府這長達數十年的大騙局,而之所以選擇後者做為此片的重心,是因為當時【華盛頓郵報】並不像【紐約時報】那樣是一個全國且國際性的大報,只是一個較少曝光度的地方性報紙,一個必須為餬口飯吃而努力奮鬥的小報而已,使得【華盛頓郵報】在決定是否公開五角大廈文件時,充滿了掙扎且抉擇,在生存利益與媒體責任之間,猶豫躊躇地搖擺不定。《郵報:密戰》雖然旨在捍衛「第四權」的正義與自由,但電影前段的敘述鋪陳,大都在為了較為「小利」的堅守家業和保住飯碗在躊躇,到了後段女主角Kay Graham,因為周遭親朋好友的兒子上了戰場卻無消無息,甚至不斷有戰死士兵的噩耗發生,才開始驚覺當初【華盛頓郵報】創立的初衷及精神,小說故事與現實世界的差距或許就是在這思想層面上的純度,小說中可能就是塑造出一種聖人模式,不畏懼惡權 勢力的迫害及施壓,努力用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決心在打這場仗,而現實世界Kay Graham和Ben Bradlee,在決定要不要踏入這正義之路前,其實做了許多心靈交戰,許多現實層面的考量與猶豫《郵報:密戰》前段的敘述稍嫌刻意矯情了些卻不失整體故事的完整及流暢性,除了演員那無可挑剔的精湛演技,以及數顆一鏡到底的運鏡安排,甚至是層層堆疊的情緒張力。都令人十分讚嘆也欽佩,尤其時結尾的最後一段話「媒體應為被統治的人民服務,而不是統治的政府。」更是令生在台灣處處充滿新聞媒體亂象的我們格外有感。「啟予足!啟予手!啟孔子者商與賜也乎!」《論語》(8.3)


梅麗·史翠普已獲得21次奧斯卡提名,為史上獲得最多表演獎提名的演員,並分別獲得第51屆(1979年度)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第54屆(1982年度)及第84屆(2011年度)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梅莉·史翠普也是至今獲得金球獎最多的女演員:五次電影最佳女主角(三次劇情類,兩次音樂與喜劇類)、兩次電影最佳女配角以及一次連續短劇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於2004年梅莉史翠普獲頒美國電影學學會終身成就獎。此外,她於2010年獲歐巴馬總統頒發美國國家藝術獎章,2014年時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法國政府在2003年時更授予梅莉史翠普藝術與文學勳章。「曾子有疾,召門弟子!小子之乎者也,有為有守君子也!」《論語》(8.3)

梅莉生於1949年6月22的美國新澤西州,母親是位商業藝術家,父親是製藥公司的行政。她的曾祖父來自德國,因此她是具有德國血統的德裔美國人。她是長女,有兩個弟弟。 她出演了《曼哈頓》(伍迪·艾倫導演),《法國中尉的女人》、《絲克伍事件》、《遠離非洲》、《紫苑草/離離原上草》、《來自邊緣的明信片/來自邊緣的明信片》、《黑暗中的呼號/暗夜哭聲》等一系列廣受好評的電影。1984到1990年間,她贏得六次全美民選獎「最受歡迎電影女演員」;1990年贏得「世界最受歡迎獎」榮譽;也是六位獲得3個以上奧斯卡最佳演員的其中之一。梅莉的從影態度非常實際,腳踏實地不喜浮誇。在2004年艾美獎頒獎典禮上,她憑藉6小時長的《美國天使》一片榮獲連續短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獎,致詞如此開場:「有的時候我覺得大家對我評價過高……不過絕不是今天。」(You know there are, there are some days when I myself think that I am overrated, but not today.)不過到了90年代時,她完美的演技卻受到了許多評論家的抨擊。他們指責她總是演一些「冷冰冰」的角色,通常還帶有口音,總而言之,就是一些觀眾不能立刻領會到人情味的角色。因此史翠普就開始拓寬自己的選角範圍,其中包括鬧劇《捉神弄鬼/捉神弄鬼》、1995年的《麥迪遜之橋》、《驚濤駭浪/狂野之河》(她唯一的動作電影)以及展現她喜劇才華的《呷醋妙女郎/女人心海底針》等。
與此同時,史翠普的演技日益精湛,她在《親親壞姐妹》和《弦動我心》中的表演均屬上乘。為後者她還學會了拉小提琴。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視梅莉為當今世界上最知名的演員。如此高的地位也使她能夠出演範圍更加廣泛的電影。她為電視動畫連續劇《辛普森一家》配過音,為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人工智慧》中Blue Mecha配音,與尼可拉斯·凱吉合作出演《改編劇本》,在HBO改編的6小時連續短劇《美國天使》中一人分飾四角,與妮可·基嫚和茱莉安·摩爾共同拍攝《時時刻刻》。在2004年,她接拍了重拍版《戰略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還與金·凱瑞和裘德·洛合作參與《波特萊爾的冒險》。同年,紐約曼哈頓區區長宣布2004年的5月27日為「梅莉·史翠普日」。2006年,史翠普獲《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百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1]。2008年的歌舞音樂劇《媽媽咪呀!》,是她從影生涯以來票房最高的作品。 2012年2月,獲得第62屆柏林電影節終身成就獎。之後又以《鐵娘子:堅固柔情》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30年後再度獲得影后。「啟予足!啟予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論語》(8.3)

史翠普在七十年代曾與電影演員約翰·卡佐爾訂婚,約翰·卡佐爾因骨癌於1978年3月去世,雙方共同出演了後者的最後一部影片《越戰獵鹿人》。她在同年遇見雕塑家鄧·甘莫後於1978年9月15日結婚,此後兩人共生育了4個孩子:長子 Henry "Hank" Wolfe Gummer (1979年11月13日出生), 女兒 Mamie Gummer (1983年8月3日出生), 女兒 Grace Jane Gummer (1986年5月9日出生), 和 幼女 Louisa Jacobson Gummer (1991年6月12日出生),其中兩個女兒 Mamie 和 Grace 都是演員,Hank Wolfe 是一名音樂表演家。與絕大多數好萊塢人士一樣,史翠普的政治觀傾向於左翼,而且不掩飾自己的政見。2004年初舉辦的第61屆金球獎頒獎典禮上,她憑藉《美國天使》一片贏得了電視類最佳女主角。發表得獎感言時,她針鋒相對地反駁了美國保守派的觀點,她表示,美國最大的問題,絕不是願意與愛人白頭偕老的人們,也不是服用類固醇的職業運動員。這兩點分別是針對保守派反對同性婚姻和美國國會對運動員服用類固醇作出審查而發。當在領獎後台問起「那你認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時,梅麗回答「It has three initials(首字母為三個)」,暗指G.W.B-喬治·W·布希。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論語》(8.3)

克林伊斯威特 最新作品《15:17巴黎列車The 15:17 to Paris》,改編自2015年8月21日的真實故事,找來當事人演出,描述在前往巴黎的高速鐵路上,三名美國年輕人安東尼、亞歷克與史賓瑟見義勇為,阻止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悲劇。當時開往巴黎的大力士高速列車遭受恐怖攻擊,三名來歐洲旅行的美國青年奮不顧身地制服一名暴徒(攻擊
武器魯格手槍、AK-47與500多發子彈、多用途刀)手無寸鐵的他們奇蹟似地阻止了一場後果難以想像的恐怖攻擊,成功地解除這場災難,並拯救了超過500百名乘客的性命,而 這三位英雄分別是安東尼薩德勒Anthony Sadler、奧勒岡州國民警衛隊的亞歷克史卡拉托斯Alek Skarlatos與美國空軍上等兵史賓瑟史東Spencer Stone(他在里耳附近的一家醫院接受了幾次割傷、手指骨折、右眼受傷的治療。他隨後前往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的一家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他們在電影中扮演自己的真實身份。皆頒發騎士級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以能問於不能,虛心受教。」《論語》(8.7)

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1930/05/31-- 美國加州舊金山
職業演員、導演、監製、作曲家。很受法國人喜愛,許多沒有在美國成功的片子,在法國都得到相當的歡迎,受頒過兩次法國最高榮譽獎,分別是1994年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和2007年的騎士級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配偶瑪姬·強森(1953年-1984年結婚)戴娜·羅茲(1996年結婚)
伊斯威特與五名女子生下七個孩子,不過他只結過兩次婚。。「士,不可以不弘毅,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誠懇以對,心想事成。」《論語》(8.7)

克林伊斯威特是美國演員、電影導演、電影製片、作曲家與政治人物。伊斯威特在1955年首度參與B級片的演出,正式進軍好萊塢,以電視劇《Rawhide》的固定班底打開知名度,在1960年代演出塞吉歐·李昂尼執導的義大利式西部片「鏢客三部曲」後家喻戶曉,代表作尚有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鐵漢刑警《緊急追捕令》系列,由於參演太多動作片,因而被塑造成頗具代表性的螢幕鐵漢。伊斯威特以執導《殺無赦》和《登峰造擊》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他也多次以《迷霧追魂》、《霹靂炮與飛毛腿》、《西部執法者》、《亞特蘭翠大逃亡》、《黑色手銬》、《蒼白騎士》、《魔鬼士官長》、《火線大行動》、《麥迪遜之橋》和《經典老爺車》這些叫好叫座的電影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伊斯威特只演過兩部喜劇片《永不低頭》與續集《金拳大對決》,票房在計算過通貨膨脹後,算是相當亮眼。伊斯威特所導演的電影也有自己沒親身上陣演出的,像是《神秘河流》、《陌生的孩子》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來自硫磺島的信》。伊斯威特很受法國人喜愛,許多沒有在美國成功的片子,在法國都得到相當的歡迎,受頒過兩次法國最高榮譽獎,分別是1994年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和2007年的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他在2000年榮獲義大利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終身成就獎。伊斯威特在1967年成立「馬爾帕索製片公司」(Malpaso Productions),製作自己參演的美國電影。他在1986年到1988年之間,以無黨派身份擔任加州卡梅爾海鎮鎮長。「士,不可以不弘毅,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若有若無其事,成就非凡。」《論語》(8.7)

《荒野大鏢客》(義大利語:Per un pugno di dollari,英語:A Fistful of Dollars)為義大利導演塞吉歐·李昂尼於1964年執導的「義大利麵條」式西部片之第一部,它翻拍自1961年黑澤明執導的武士片《大鏢客》;男主角為克林·伊斯威特;以口哨為主題曲,伴有吉他音樂、鐘聲、男聲連呼「We can fight!」及吭嘯唱聲。本片的義大利語及英文片名意為:一把金幣A Fistful of Dollars.jpg《荒野大鏢客》
由於黑澤明和編劇菊島隆三控告本片製片方侵權,所以不僅本片在美國推遲了上映,兩人還從勝訴後獲得了該片全球票房的15%的收益以及在日本,台灣和韓國的發行權。事後黑澤明承認,他從這部影片中得到的收入比大鏢客還要多。最初在選擇男主角的時候,李昂尼想找好萊塢影星亨利·方達,但是他的片酬太高,製片方承擔不起。查爾斯·布朗森也拒接了這個角色,因為他認為劇本太糟。不過這兩位演員最後都出現在了李昂尼的另一部西部片西部往事內。在接觸了一些演員後,最後選中了當時並不出名的克林伊斯威特,他曾經演過一部西部題材的電視片。演出這部電影,伊斯威特獲得了15000美元的片酬。雖然在影片中他經常叼著一根雪茄菸,但實際上他本人是不吸菸的。在本片之後,伊斯威特繼續出演了鏢客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及第三部。「士,不可以不弘毅,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專打如意算盤?」《論語》(8.7)

《荒野大鏢客》的拍攝地點為西班牙,伊斯威特到達西班牙之後發現,除了一名特技演員和一個電影代理人,導演和劇組成員基本都不會說英文。最初主演和導演對劇本有點爭議,伊斯威特認為太冗長了,要求導演砍掉他的對白,導演最終也同意了。在本片中,伊斯威特穿著的夾克、牛仔褲,戴的帽子都是他自己的。只有那件西班牙斗篷是導演贈送給他的禮物。
《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是1995年根據美國暢銷書《麥迪遜之橋》(羅伯特·詹姆斯·華勒著)改編而來的電影,由著名導演克林·伊斯威特親自執導並主演。女主角梅莉·史翠普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
麥迪遜之橋這部電影的主題:出軌、背叛、堅持與守成,代表著女主角靈、肉的反射,是一種隱密但安全,卻讓人暗地追憶。電影中的農婦、攝影師某種程度和新聞中的愛德華有相同的秘密,不過他們選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昭告世人。愛德華選在生命即將日落西山時出書懺悔,不知道他還在世的孩子、妻子如何看待這段感情?不過有一說是如果現在不說,就再也沒有機會把這四十年來的秘密公開,會帶著沒有完整的句點走進墳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路遙知馬力。」《論語》(8.7)

新聞中的愛德華選擇用出書公開的方式,繼續愛著他的賈桂琳,讓他的名字和賈桂琳的名字永遠連在一起(用Google查一下,他們的名字真的會連在一起)。只是這樣的方式懺悔,不知道是否會傷害他還在世的家人與孩子?不過跳脫出張力這麼大的愛情新聞時可以想想......其實新聞並沒有寫得很清楚......這到底是不是宣傳新書的手法?是否愛德華的家人早就知道這外人所謂沈寂四十年的秘密?我們不清楚。
因此這裡並不針對這新聞中的愛德華給予正或負的評價。說實話,愛情這檔事外人真的很難用自己的觀點來評論誰對誰非。因為愛情的本質常常就是「莫名」、「難以用常理解釋」。這則新聞標題是震撼的,因為牽涉到人倫與人性,因此當時看到這新聞特別引起注意,也讓我想到這齣極度引起感動的電影:「麥迪遜之橋」。每個人都有秘密。如果你願意,也問問自己吧,心中是仍有:「不─能─說─出─口─的─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日久見人心。」《論語》(8.7)

愛德華的大嫂在甘迺迪遇刺後兩度改嫁,且愛德華與賈桂琳數十年來幾乎沒有機會來往,但他對賈桂琳的愛戀卻沒有絲毫減退,即便賈桂琳去世之後依然如此。愛德華說:「我一直都愛著她,因為她是如此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有秘密,關於愛情這塊也是。過了四十個年頭了,這個秘密到底要不要說出口?不免讓人聯想到一部極度「噴淚」的電影:「麥迪遜之橋」劇情描述一個平凡不過的家庭主婦法蘭西絲卡(梅莉史翠普飾),她的付出總是得到孩子們的不尊重,她以家人為中心的生活模式都被視為理所當然。
某次先生跟孩子因為市集買賣需要出外幾天,不經意與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克林伊斯威特飾)在麥迪遜之橋附近,因問路的機緣而有第一類接觸。
想不到他們身心靈契合,至少法蘭西絲卡找到「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覺,最後產生不被允許的關係,共度四天的美好時光。不過總是四天後總是要回歸現實,攝影師讓家庭主婦在大雨中做出抉擇。一場遲來的黃昏戀情正緩緩地發酵......而家庭責任與美好戀情該怎麼抉擇呢?電影後半段的高潮片段,攝影師羅伯在大雨中等待,但最後法蘭西絲卡仍放不下家人與習慣的一切,最後選擇不下車的方式,讓這段感情劃上句點。電影這場分離畫面,並沒有用所謂灑狗血式的對白、愛的你死我活的矯情眼淚。單純只是靠這兩位硬底子的演員,完全用內心戲搭配外面的下雨背景,營造一場「最安靜卻最力量」的情感張力。是的,法蘭西絲卡沒下車。但真的結束了嗎?在兩人分離後,羅伯留給法蘭西絲卡寧靜的生活和一個「不能說的秘密」;自己也把這份「不能得到的愛」留在心理。
直至羅伯離開人世前,都未曾再與她連絡。羅伯離開人世後,他的律師將他的遺物寄給法蘭西絲卡,包括她送他的項鍊,他最愛的照相機......還有他們共處四天的、整理的清清楚楚的照片,以及那個她邀請他次日繼續共進晚餐的便條......原來羅伯到去世前,還一直深愛著她。這部電影的倒敘手法,讓這位平凡的家庭主婦離開人世後,選擇向最愛她的小孩用書信「告白」......法蘭西絲卡臨終留給小孩的遺書上寫道:「希望你們能理解,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家庭,死的時候請將我的骨灰灑在橋下吧,讓我的心靈陪伴著他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8.7)

  
李家雄2018/03/01/18:00

老爺酒店吧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生命樂章(501)王大鈞與魏國珍

生命樂章(676)《 斑蝶與高士佛澤蘭》

生命樂章(490)郭老師~阿桐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