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樂章(638)《立夏~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生命樂章(638)《立夏~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SATURDAY, MAY 5, 2018。5月5日立夏。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在立夏的這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願望。夏季是一個生長的季節,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古代的詩人們留下了很多夏天的詩詞,今天讓我們一起含英咀華,品味詩詞中夏天的味道,以養生歡愛。
《杜甫.江村》「清江一曲(似歌)抱(似舞)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寧靜的氣氛~生動地描繪出溪水緊「抱」圍繞江村的情態)。自去自來堂上燕(樑上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自在),相親相近水中鷗(江上白鷗或飛或浮,相伴相隨)。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老妻畫棋盤,幼子彎針當作釣鉤,各得其樂)。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人生至此夫復何求,心滿意足的心境,浪漫的生活情趣)。」兩個“自”字,兩個“相” 字,當句自對;上句的“來”、“去”與下句的“親”、“近”又上下為對,對偶自然工整,讀起來輕快流暢。《杜甫》描繪了燕子的自由和水鷗的親暱,物情如此幽靜、恬適,《杜甫》的愜心快意就可想而知了。可用來描寫江邊河畔的農村風光,反映人們閒適喜悅的思想感情。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中國唐朝現實主義詩人。
舊時,「立夏節」是一個節日,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重要日子。到了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慶祝儀式。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自來自去來去自如~身輕如飛燕,相親相近我親邇近~心愛似水鷗」
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頸上或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疰夏,鼓舞運動士氣的功能更大。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小孩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消瘦,為「疰夏」。古人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相親相近我親邇近~心愛似水鷗」如今,便利商店都可以買得到,立即補充完全蛋白質。
諺稱:「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起源於三國時代。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體重增「發福」,體重減「消肉」。「自來自去來去自如~身輕如飛燕」有注意體重與三高的問題,也有一些鼓舞運動士氣的功能。
《李白.夏日山中》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李白在把衣服掛在石壁上,自己裸體在青林中,接受松風的洗禮。何等狂放,逍遙自在。李白(西元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天馬行空,不可羈勒,飄逸不群,想像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繫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王維(692年-761年)宋代蘇軾:「味摩詰(王維)之詩,味摩詰之畫,當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矣。」
蘇轍:「摩詰之詩甚有境。」王維十七歲時所做異鄉遊子重九懷鄉思親的抒情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言絕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已成為華人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的名詩。
王維有兩首詩,兩首作品,展示“詩佛”王維跟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佛法精神的息息相通:一首渡己,一首渡人。唐代優秀詩人、詩作那麼多,但是,如此直接影響人生命運的作品卻十分罕見。
一首改變王維自己人生命運的詩歌《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詩如下:「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一首改變了一個美貌女子的人生命運。《息夫人》「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他以禪語、禪趣、禪法入詩,創作出了不少表現“空”“寂”“閑”意境、反映山水田園題材的優秀詩歌作品。因此,被后人稱為“詩佛”,以與李白的“詩仙”和杜甫的“詩聖”相頡頏。
新舊《唐書》王維傳等記載,大致情形是:安史亂軍佔領洛陽、長安之后,有一次在凝碧池邊舉辦大型宴會。安祿山下令,所有宮廷梨園藝人,都必須參加演出,合奏樂曲。樂聲一起,梨園藝人“不覺欷歔,相對泣下”。亂軍士兵立即拔出刀劍,脅迫樂工繼續演奏。樂工們更加悲慟,不能自已。其中一個叫雷海清的樂工,當時就把樂器摔到地上,沖著唐明皇所在的西方痛哭起來。亂軍於是把雷海清捆綁在戲馬殿,殘忍地將其肢解示眾。當時被困京城的人們,聽到這消息,沒有不傷痛欲絕的。被拘禁在菩提寺的王維,悄悄寫下了這一首對李唐王朝飽含著眷念之情的詩歌。所以安史之亂中王維被俘后,服下瀉藥,假裝得了暗啞之疾。但是,安祿山一向欣賞王維的才華,派人將他接到洛陽宮,強授給他一個職位。所以安史亂軍被平定之后,按照當時懲處降賊官員的規定,王維即使能保住性命,也得流放到邊遠地區。但是,王維最終並沒有受到這樣的處分,而只是降了兩級官職,“下遷太子中允”了事。對王維之所以能夠免於重罰,史書中,除了弟弟王縉願意以自己顯赫的官位替兄長贖罪、由於王維等人在囚期間盡力為宰相崔圓作畫換得寬大處理等說法之外,還有一種說法:王維這一首表現眷戀李唐王朝的詩作,得到了肅宗李亨的贊賞,博得了李亨的同情,李亨有意對王維網開一面。
李家雄2018/05/05/18:30
峨眉街47號美觀園
2018/05/05/13:05
李家雄中醫診所直播《立夏~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