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樂章(750)《十三夜分外明~待月,立月,居月,寢月『義』》
生命樂章(750)《十三夜分外明~待月,立月,居月,寢月『義』》
《星期四》2018/09/20/團練五指山風櫃嘴,快結束時,我們左劍南路山頂上
的福德宮小歇時,我感覺到,這尊土地公,與大湖山莊上面的第一尊土地公,和善很多,我不禁打起幾個哈欠,峰哥說『操不夠!』我又一次哭笑不得,這尊土地公與第一尊土地公,ㄧ時間同一個鼻孔出氣「自找的!怨不得人!」「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是Confucius的名言,我ㄧ時痛苦無策,陷入困境Confuse而一時困惑,說著説著,我們都看到峰哥在這尊土地公面前,輕輕鬆鬆地作了幾十下俯立挺身,我說我與高兄在此等您,您去跑個十公里再回來吧。峰哥說沒問題,但是。峰哥下午有工作,又要安全送我們上南京東路,我們一起離開福德宮時,我想我應該有很多很多機會~土地公說『一路好走!』這兩天峰哥吃苦耐勞的神態,我想到《論語》孔門的生態,孔子是《論語》的心臟,五臟六腑為之海,Confucius滋養著中國人的文化命脈,我筋骨越勞苦,我心志越困苦,思索著這塊《論語》田地,總是得到疏導與滋潤。
《星期六》2018/09/22/05:00
我騎車到馬場町紀念公園,再稍快騎在河濱自行車道,好美的河岸,好漂亮的地方,我先騎過華中橋,再騎過光復橋、萬翠橋、萬板大橋,才騎過華江橋,我就下車到了河濱公園的步道,直播《論語》24義之中的三義,「『務』民之義」是人本,「『聞』義不能徒」是人為,「『不』義而富且貴」是人心。
(1)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6.20)『務』民之義是該作正確Right的事,不要陷入困境Confuse,惑然不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2)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7.3)『聞』義不能徒是作該作Justice的事,孔子 Confucius 的四不,以「不能徒」為最~走入旁門左道之小俓。
(3)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7.15)『不』義而富且貴是該作心安理得Peaceful的事,讓自己睡得安穩自在。
《星期六》2018/09/22的夜晚是十三夜,日本「十三夜」並非從中國流傳而來,這是日本特有的風俗民情。「十三夜」人們會將栗子或是毛豆供奉給月亮,所以「十三夜」的月亮又被稱為「栗名月」或是「豆名月」。這種「片月見」對於古日本而言,代表著有點不吉祥的意思,去不吉祥,迎接吉祥的「十五夜」~「中秋的明月」,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是一個最佳的賞月時期。「十五夜」在月亮清晰可見的地方,擺上糯米串、芒草與芋頭等供品來供奉月亮。「十三夜」有點不吉祥與不平安,在日本史上有兩位名人。
第一位名人是,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1436/1/20-1490/1/27),從1482年開始,在東山的月待山麓開始建造東山山莊(又稱銀閣寺)大肆向百姓徵收稅金(段錢)和課以勞役(夫役),獨自過著風雅安逸的奢華生活。東山殿的建造共耗時8年,直到義政逝世前不久才正式完工,但義政在其完工前就急於遷至此處居住(1483年)。東山殿內建有會所、常御所等大規模設施,儘管無法與足利義滿建造的北山殿(後來的金閣寺)相媲美,但也具備了一定的政治功能。然而,保存至今的建築物只有銀閣和東求堂。1490年(延德2年)2月,為供奉逝世的義政的化身菩提,東山殿被改為寺院,後作為相國寺的末寺,創立為慈照寺。1994年12月17日,慈照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庭園(特別史跡、特別名勝):以「錦鏡池」為中心的池泉回遊式庭園。庭院建造的初期模仿了通稱為「苔寺」的西芳寺庭園(夢窗疎石設計)但在江戶時代,庭院被大規模改修,失去了原來的面貌。「銀沙灘」、「向月台」等兩處沙礫造型,是在江戶時代後期成型的。
銀閣寺卻沒有貼過銀箔的痕跡。有一說稱建造者計劃使用銀箔,但後來由於政府財政窘迫,沒有按計劃完成,另有一說稱由於該樓是義政的隱居場所,因此起初就希望使用木材原色,而沒有使用銀箔的計劃。慈照寺的庭園內配有眾多名貴的石材和樹木,體現了當時東山文化中注重茶道和禪宗文化的思想,因此也有人認為貼銀箔更符合當時文化的風氣。現代科學家,推算1483年到1489年的月亮軌跡,確定了其完工前就急於遷至此處居住,最重要關鍵是「十三夜」,從1489年的月亮軌跡照到「錦鏡池」開始,晚上6:40月亮罩著池中的浮月石,成了朦朧美的滿月。足利義政在政治上是個失敗的統治者,他卻對日本室町時代的文化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義政好藝術風流,常庇護藝術者與文化人。曾召庭師善阿彌、狩野派畫師狩野正信、能樂者音阿彌等入東山殿(今慈照寺),興起東山文化。
十三夜就是每月初一到第十三天的月夜,也就是上弦月轉成贏凸月的那晚,上弦月是月亮陰影在左上邊,淒美絕倫的生命表演是樋口一葉( 1872-96 )。2004 年 11 月,日本中央銀行發行的新一套紙幣中,五千圓鈔票上印有明治時代的女作家樋口一葉的肖像。之前,夏目漱石在一千圓鈔票上待了二十年;這回擔保國家財政的榮譽輪到女作家身上並不意外。不過,一葉二十四歲就往生;紙幣上看到年輕女郎的倩影,還是滿新鮮的一件事情。
一葉重新埋頭寫作; 1894 年 12 月發表的〈大年夜〉引起了相當大的迴響。接著,從第二年到第三年,〈比肩〉、〈行雲〉、〈空蟬〉、〈濁江〉、〈十三夜〉、〈分道〉等傑作接踵而來,此乃日本文學史上所謂「奇蹟的十四個月」這一段時間一葉集中發表的小說,有天賦才能的年輕女作家,看透殘忍無情的社會真相以後,用筆虛構出一篇又一篇再悲慘不過的人間故事;無論在社會上層、中層、還是下層,當年的日本婦女都過著沒轍的日子。不是家計緊迫,就是丈夫不專一,婚姻不夠幸福。然而,一到婚姻制度之外,婦女能為生的地方似乎只有花街柳巷或者更低級的紅燈區了。新紙幣發行,也沒有引起熱潮,這大概有兩個原因。首先,她的作品是用擬古文寫的。 1890 年代,明治維新後二十多年,日本文壇上多數人都寫白話文了。例如,比她大五歲的夏目漱石留下的小說大多為白話作品;現代日本人讀起來不覺得困難。可是,熱中於《源氏物語》等古代文學的一葉,特意用擬古文寫作。結果,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不容易消化,導致人們對她小說敬而遠之。足利義政享年54歲,樋口一葉享年24歲,「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而已矣。
李家雄2018/09/22/06:35泉州街林家乾麵
留言
張貼留言